43「你們聽過有話說:『要愛你的鄰舍,恨你的仇敵。』44但是我告訴你們:要愛你們的仇敵,為那迫害你們的禱告。 愛卻同時以命令的方式出現。愛竟然是命令?就是説,就算你不願意,也須要去做!或者,你會問,這樣豈不是很勉強嗎?難道上帝要我們做勉強的事,勉勉強強地愛嗎?不。這不是上帝的意思。愛是命令,因為愛本來就是超越我們的本能。就是説,假如你可以選擇,假如你可以按自己的心意,假如你隨着自己的本性而行,你不會選擇去愛的!不是嗎?犧牲自己的益處,為着別人的好處,捨棄自己!這都不是一個人自自然然會做的事。 唯有當愛成為了命令的時候,唯有一個人經歷了基督的愛,生命被更新了、轉化了,他被上帝命令去愛!保羅這樣説:「原來基督的愛激勵你們。」(林後5:18)其實「激勵」這兩個字原文的希臘文不是這麼輕鬆簡單的。基督的愛催逼我們、要求我們、命令我們:為主而活,跟隨祂的腳蹤。如此,愛成為了一道命令——基督徒甘願承受、實踐、嘗試的命令。 潘霍華在《追隨基督》(Nachfolge)一書中提出一個發人深省的觀念:「『愛弟兄』是一條常被誤解的命令。『愛仇敵』讓我們搞清這命令的意思。」(Liebe zum Bruder wäre ein missverständliches Gebot, Liebe zum Feinde macht unmissverständlich deutlich, was Jesus will)「愛仇敵」正闡明了作為命令的愛。我們很容易愛一些可愛的人,也很自然地愛自己的親人。但是 ,「愛仇敵」的命令卻為這樣的愛潑了一盆冷水!它告訴我們,愛不是基於我們對別人的好感,也不是出現於我們的感覺。這愛是「不自然」的。唯有這份命令的愛,叫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超越自己的限制! 但是,別擔心,上帝的命令跟人的命令不同。祂的命令之所以成為命令,只有一個簡單的原因:因為祂是我們的主,我們是祂的子民。上帝不需要使用一些手段、威迫、恐嚇,才能讓祂的話成為命令。上帝的命令不需要這些。相反,上帝的愛成為了命令!祂的愛催逼了我們!
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神!在地上平安歸與他所喜悅的人! 今天,我們默想救主的降生。聖誕節的意義,平安夜的意義,其實不是純粹作為事件的「基督降生」(更遑論俗套的 happy birthday Jesus)。聖誕節所紀念的,其實遠遠超於「降生」這件事,而是根本有關「上帝」自己。聖誕節顯露出上帝自己的本性——上帝愛我們,甚至成為了人。「上帝成為人」不是偶發的一件事,不是巧合,而是上帝自己本體的顯露。 受難節與聖誕節是兩個不可分割的節日——兩個不可分割的事件。正如教父愛任鈕(Irenaeus)所言,上帝的拯救不只是標誌死亡的十字架,更是救主的整個人生。因此,從「耶穌基督的生」到「耶穌基督的死」,從「聖誕節」到「受難節」,整個是上帝的救贖旅程。有趣的是,聖誕節與受難節,馬槽與十字架,正正是上帝榮耀的兩個高峯——十字架是上帝的榮耀完滿,馬槽是這榮耀的開展——在至高之處,榮耀歸與神!gloria in altissimis Deo! 這榮耀彰顯於基督貧窮。耶穌的倒空、虛己、無助,祂的貧窮,於馬槽開展,並於十字架結束。馬槽與十字架是耶穌一生最無助的兩個時刻。 所謂「在地上平安歸與他所喜悅的人」(in terra pax in hominibus bonae voluntaries),所指的是「地上的和平」。它不是任何心理作用,不是感覺,而是真真正正的和平。在失衡的世界中,寂靜中,仍然感受上帝的愛。因此,平安夜(silent night)的重點是寂靜。天主教神學家Karl Rahner 曾經寫過一篇很有趣的神學短文,名為 “The Theology of Christmas” (Zur Theologie der Weihnachtsfeier)。他說,最好預備慶祝聖誕節的方式,其實是寂靜。 因此,聖誕節的愛,其實埋藏在這份「平安」的背後。聖誕節是普天同慶的日子,但聖誕節的馬槽卻其實是寂靜的。「牧羊的人回去了」(路2:20) 這才是平安夜的真實。馬槽、平安夜、寂靜夜。上帝的恩典是始於馬槽的寂靜,並完滿於十字架的孤獨。 在寂靜中,上帝的愛卻充滿全世界。